廿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逐漸富庶起來,大家對物質生活愈來愈有要求,通過大量購物來滿足自己的生活。然而,現時大部分香港人的家居空間比較細小,慢慢堆積很多雜物,令到家居變得凌亂,空間自然也變細小。對於執屋,筆者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年廿八,洗邋遢」。心態是每到某一特定日子,才下定決心打掃,卻往往虎頭蛇尾。一開始打掃時,總是滿滿自信,誓要把屋企打掃得一乾二淨,結局卻永遠虎頭蛇尾,把東西又隨手地找個地方胡亂放低,只求眼不視為淨。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打掃呢?近年興起了「斷捨離」和「極簡主義」兩個概念,也是一些關於打掃的方法、理論。先說「斷捨離」,從字面上的意思解釋,「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捨」是捨棄多餘的事物,而「離」就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更簡單來說,斷捨離概念就是希望擺脫80%的物品,只留下20%重要的東西。實行「斷捨離」的方式恆河沙數,筆者也曾經在網絡上、YouTube 上、書本上找尋最有效的方法。坊間有不同的方法、個案分享,筆者也嘗試過,例如751收納法則(7 成「看不見的收納」;5 成「看得見的收納」為;1 成「展示型收納」)、衣櫃斷捨離。可是,實行大多數的方法最後不約而同失敗。

與其糾纏在方法,不如重整心態。近幾年,信奉極簡主義的人已愈來愈多。極簡主義的刻板印象是無印良品廣告中素描的家居擺設,但除了這肉眼上的極簡,還有甚麼我們可以發掘呢?購買東西與物慾是有著互動關係,我們日常買東西、整理、在雜物堆裡翻找物品,或是應付日常的大小瑣事,佔用了生活中太多的時間。極簡主義者將不必要的雜物和雜事斷捨離,減少物質慾望的生活後,極簡可以讓人減少壓力,過得更加輕鬆,少了拼命賺錢花錢的枷鎖,反而多出許多時間,生活有了喘息的空間。極簡生活普遍被誤以為東西丟越多越好,但其實極簡主義者的界定沒有硬性規定,過於拘泥地實行「斷捨離」,只會弄巧成拙。想開始極簡生活,可以從幾點改變開始入門:

1.捨棄不需要的物品,只留下必需品

2.購物前仔細思考,不買多餘東西

3.不進食重鹹、過量食物

4.看淡一切,不執著於物質、過去

5.調整生活步調,享受簡單

由以上幾點看來,不難發現極簡生活並不是執著於要如何打掃、今日要丟掉幾多東西才合格。斷捨離最重要的是心態,當然普通人非得道高僧,要做到心無罜礙,何其容易?筆者在眾多方法中,認為「一日丟一物」的方式,最為簡單輕鬆。顧名思義,「一日丟一物」就是指每天也丟一件東西,而不是要求你一日24小時內把所有雜物執拾好,而是慢慢地養成了「斷捨離」的習慣。筆者嘗試過這方法,發現它既易入手,又可養成習慣。這樣就不會囤積東西,沒有動力打掃屋企。當然,你可以先從衣褲鞋襪飾品入手,把衣櫃、鞋櫃內已無用、被遺忘的東西丟棄,重整生活。

舊衫:一般而言,坊間斷捨離的方法都是以衣櫃入手,因為衣櫃、鞋櫃通常是最爆滿的地方。筆者認為當你打開衣櫃、鞋櫃後,如果你發現有些衣服鞋襪儘管是當季款式,卻已經有超過三個月沒有用過,可以考慮丟棄。

舊鞋:Adidas Stan smith ,筆者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穿著,鞋面已經相當殘舊,卻因為想先放在鞋櫃再考慮是否丟棄,令這對鞋出現既不再穿著,又不願丟棄的困窘情形。

舊銀包:已經有差不少四、五年沒有用,一直放在抽屜,打算看看還有沒有機會再用,慢慢地把它遺忘。

關於專欄

Sisyphus

Sisyphus

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生活,唯有寫作,讓人沉澱。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