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21世紀,我們對身邊的用品越來越多要求,手機要拍照高清、耳機要降噪,平時用開的桌上電腦,如果是自組裝電腦,只是顯示卡、機箱,RGB和外型已經可以花你上萬蚊,但現在就連鍵盤也有很多玩法。

而機械鍵盤絕對是深坑之中的大坑,用幾百元買來的機械鍵盤不比幾十元的鍵盤多許多功能(打字能有多幾多功能?),但打字的爽感、啪啪聲,絕對令你有衝動再敗家多幾個鍵盤!

為何要敗幾百蚊打字?

鍵盤這種不值錢的東西,落黃金/豐澤買Notebook已經有基本的簿膜鍵盤,鍵盤更電子垃圾一樣硬送給你,為何還要花幾百蚊買個幾十蚊就有同樣作用的鍵盤?

薄膜鍵盤設計——有3層薄膜,按鍵時上層的導電薄膜接觸到下層的導電薄膜,接通電路,傳送某鍵被觸發的訊號

其實幾十蚊的薄膜鍵盤比幾百蚊的機橙鍵盤更「先進」:機械鍵盤是電腦初出時候的產物,後來因為薄膜鍵盤成本便宜、方便而取代機械鍵盤。現在機械鍵盤復興,源於電競更注重鍵盤的鬼鍵問題和按鍵手感。雖然我不常打機和工作不多打字,但下面幾個原因令我衝動地買了機械鍵盤,暫時到現在仍未後悔:

1. 直覺的按鍵回饋

機械鍵盤最大賣點就是直覺的按鍵回饋感。薄膜鍵盤設計是3層一片過的薄膜作觸發,但機械鍵盤每一個鍵都是獨立的軸體,每一次按鍵,你都感受到清晰的「正按下這個鍵」的感覺。

機械鍵盤帶來的回彈的手感是薄膜機鍵無法比擬的。對於長時間打機或打字的人來說,清晰的按鍵回饋更有按鍵的「實在感」和舒適,所以很多人最初後悔入手幾百蚊的鍵盤,但最後也「用過返唔到轉頭」。

機械鍵盤的設計——每一鍵皆有獨立的軸體,按下去回饋感很強,不過按鍵聲音比薄膜鍵盤大很多

2. 長久的舒適體驗

作為文科仔,動軏打上幾千字的論文是基本消費,這時候幾百蚊的價值就彰顯出來:薄膜鍵盤雖然也有第一層的薄膜作回饋(順帶一提,我正在用的ASUS手提電腦的薄膜鍵盤很有回饋感覺,但apple的鍵盤感覺很差,薄的鍵帽設計令打字很累),但一來橡膠的回饋感很沉,沒有很直覺的回饋感,二來長期使用橡膠,彈性會變差,薄膜鍵盤的打字體驗會越來越差,在打字的疲憊感上,薄膜鍵盤絕對比機械鍵盤大很多。

在耐用問題上,機械鍵盤每個鍵都是機械軸體,不易壞,理論上每個軸體可按5,000萬次(一般人也難用到這個量)。就算損壞,獨立的機械軸體也方便每一個鍵更換,不用像薄膜鍵盤般整個更換(雖然重新買一個薄膜鍵盤也不貴)。更重要的是,機械鍵盤可以確保打擊感、回饋感都保持在相當的品質,這是機械鍵盤令人著迷的原因。

小結:多說無謂,試打最實際

是的,其實多付幾百蚊買機械鍵盤,並沒有多很多功能,也不要妄想買了機械鍵盤,自己打機、打字可以快很多(當然長時間打論文,手感好的機械鍵盤可以令你打字更快)。所以機械機鍵的賣點,真的要你試打機械鍵盤,才感受到機械鍵盤的魅力。

若然你真的心動,不如親身到實體店試打機械鍵盤,感受機械軸體直覺回饋感的魅力。若然你多打字,機械鍵盤可能令你的打字體驗更上一層樓。市面上機械鍵盤由100元至2,000元都有交易,買100元又好,跟朋友借來體驗也好,試一試機械鍵盤吧!(我買了800元Mitsel Cherry MX茶軸機械鍵盤,爽用中)

Mitsel X8 Glaze(下方)機械鍵盤

關於專欄

非文

非文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