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由《十年:自焚者》導演周冠威執導,票房低開高走,贏盡口碑。除了打著本土製作的旗號外,全因成本雖少,但題材新穎偏鋒、製作細膩認真所致。

電影描述精神病人與心理輔導系學生的一段禁忌之戀,並藉由奇幻的三角關係,反映出精神病人對現實及想像之間的內心掙扎,窺探出精神病人的世界觀。周冠威說故事技巧嫻熟,毫不拖沓,乾淨俐落,故事以男主角李志樂與女主角之一的欣欣從相遇到認清現實為首,短短的十數分鐘裡觀眾雖隨即由代入到阿樂的身上抽離,卻因懸疑感而更投入故事發展,成功落入導演設下的圈套。不斷的意外發展使觀眾的預想一一落空,帶出的反差頗具新鮮感,加上不知何時真、何時假的演繹方式,縱然全是文戲亦精彩刺激。

劇中的拍攝手法亦可見一斑,攝影團隊利用景深拍攝富有特色的輕鐵、屯門碼頭等美景,拍出地道的本土味之餘,亦活像是一個唯美的世外桃園。正如精神病人一般,雖然毫不起眼,但亦有可愛之處,十分貼題。而濾鏡運用更在戲中起著角色情感變化、關係發展及推進劇情的關鍵作用,如每當阿樂一人在家中時則使用冷色濾鏡,呈現出精神病人不被理解的孤獨世界,從而營造詭譎氛圍。另外,故事開首阿樂與欣欣相遇至相戀的過程中採用了柔和的暖色濾鏡來拍攝,從而產生光源重影效果,暗示「欣欣」只是虛幻中的人物;而阿樂與葉嵐的關係則恰恰相反,初次見面時冷冰冰的畫面以表達他們形同陌路的隔閡,以至後來他們相互理解、敞開心扉之後則利用暖色濾鏡間接襯托出他們的親密關係。

角色方面,男女主角演技精湛,超乎預期。劉俊謙飾演的李志樂率真耿直,卻患有精神分裂症,只能以錄音機窺視真實,想愛而不敢愛的性格教觀眾感到痛心及同情。而蔡思韵一人分飾兩角,清純可人的欣欣與擅用自身武器不擇手段的葉嵐形成強烈對比,兩者性格雖完全相反,亦演得游刃有餘。其中,在阿樂的自卑與葉嵐崩潰而爆發衝突的一戲中兩人演出到位,渲染力強,令人屏氣凝神,一舉把劇情推上高潮。

再說說劇情,導演有意讓「精神病」與「蕩婦」相互比較,帶出精神病人其實與常人無異,在愛情之中關係對等,不需妄自菲薄。然而在兩者的二元對立之中,導演卻錯把女性身體自主放到天秤之上,葉嵐的所為是否骯髒邋遢亦值得深思,誰才應該從唇中把一句「我唔介意」傾瀉而出?電影並無深入解析,正如最後結局刻意留白,藉由耐人尋味的開放式結局,使人細味劇情發展孰真孰假,所謂真相與對錯只在一剎的觀點與角度。在阿樂的想像之中,他與欣欣互相理解,是徹頭徹尾的「純愛」,相比起真實的葉嵐,當中充斥太多社會枷鎖,卻是一段「錯愛」,假如阿樂活得高興的話,真真假假又有何重要?

《幻愛》重新定義了本土小品,誘發出多重深思,對於製作團隊而言更大有發揮空間,導、攝、演一氣呵成,完整的故事脈絡使得觀眾口卑以至票房收益都不俗。香港觀眾過去沉溺於大卡士、大製作,使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種類單一。或許經此過後,香港電影能借「幻愛」另覓「真愛」。

關於專欄

卡夫耶

卡夫耶

談瑣事,談生活,無所不談。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