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新劇《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 上架不到一星期便席捲全球,在各地的熱門榜單中穩佔第一,風頭一時無兩。除了劇中拍攝得充滿法式風情的巴黎美景,還有女主角Lily Colins的時尚造型以及男主角Lucas Bravo的迷人電眼外,究竟還有甚麼魔力吸引人追看呢?
《Emily in Paris》編劇Darren Star曾在1998年一手打造出紅極一時的長篇美國喜劇《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刻畫出一群過著光鮮亮麗感情生活的紐約男女,劇中人物的穿搭更帶起時裝潮流,風靡萬千劇迷。而這部《Emily in Paris》則以法國巴黎為背景,打從宣傳開始便標榜靚人靚景,打正牌是一套「法國版Sex and the City」,試問有哪個女孩不想在華麗、浪漫、神秘的巴黎都市中生活,與法國的羅曼蒂克紳士邂逅呢?非得承認,觀眾就是衝著這些元素而來,去成為一個「男見男愛」的女主角,經歷一段又一段夢寐以求的幻想旅程。
劇集講述女主角艾蜜莉·庫柏(Emily Cooper)因緣際會下獲得外派巴黎的工作,便從芝加哥搬去巴黎生活,迎接各種不同的新挑戰。如法國的人情世故、感情關係、辦公室文化等,觀眾好像能藉此一探巴黎生活的真實面貌,表面上考究仔細、十分貼地,其實劇中大部分的社會規範(Social norms)都只是虛構的。劇集試圖通過一些土生土長的巴黎角色帶出法國與美國文化的差異,例如Emily初到其法國的分公司「Savoir」便被新同事所厭惡,只因她是個外來的美國人。的確,法國人會輕視不懂法語的外國人,但也未至於排斥,而Emily的女上司希維爾(Sylvie)更是毫不掩飾臉上的不悅,還特意標籤自己,說出「法國人不高興的話都會放在臉上」這種有失禮貌的話。歸根究柢,這其實只是因人而異,是劇集對於法國人行為的放大投射,用以滿足觀眾對於巴黎生活的遐想。
劇中不停強調「法國人是怎麼怎麼的」種種似是而非的文化,諸如法國人總愛晚起床、法國人都會搞婚外情、法國女人全都愛吸煙等,我們皆難以全盤否定,但這統統只是世人對於法國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罷了,既誇張失實,也太過狹隘,單純是齣取材於法國的美劇,也難怪劇集播出後遭到法國人所藐視,還在網上號召罷看潮。不過,劇集前段也不失些令人誘發深思的劇情,如第三集主題「sexy or sexist」,利用「男性凝視」(Male gaze)顯淺探討一下女性價值,男性對女性裸體的認同垂青是能塑造女性價值,還是單純的性別歧視?編劇刻意透過大眾既有觀念下的法國人思想和行為,正好能帶給我們不少反思,正如劇中名言「Do you live for work, or work for live?」也是普天下人都值得細嚼的話。
這種典型的美式喜劇套路配上以浪漫之都巴黎作背景,是一種完美的精神調和劑,與《Sex and the City》十分相似,一集只有不到半小時,不用思考,看起來輕鬆自在,適合茶餘飯後觀看,相信當不少觀眾回過神來,劇集早已播完十集。不過,女主角Emily雖與《Sex and the City》中的主角Carrie Bradshaw同是個樂觀正面的現代職場女性,身邊也總是圍繞眾多男人,但觀眾似乎更容易代入Emily。在《Sex and the City》中,Carrie是個更為自我中心的美國女孩,她每每只順從自己的慾望,只在乎當刻自己所想而行動,作出了多次傷害身邊人的事。相比之下,Emily雖然仍一樣處在荒謬的劇情框架下,但她似乎更像一個人,她有自己的底線,不會為了一時的浪漫愛情而無視朋友的感受。也許正因為俗套的劇情發展,觀眾渴求在合情合理的劇情設定下,感受與現實不同的奇妙經歷,一嘗成為異性寵兒的滋味,因而為這部劇帶來成功。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