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沒甚麼大志,沒有上位的野心,也沒有創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只想平平淡淡、舒舒服服過完一生的人。雖然知道上班只working to live,但接受著一連五日、長達九小時的上班時間,工作又是毫無價值,下班或假期已經沒有多餘精力打遊戲、發展興趣,更何況出門約朋友。
2000年紐約時報暢銷書
最後撐不住,要找過往嫌棄的雞湯書安慰一下自己。”Tuesday with Morrie”一書是2000年時的暢銷書,作書Mitch Albom是記者,著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再給我一天》(For One More Day)等書,暢銷全球逾一千五百萬冊,是雞湯書KOL之一。這本書是真實故事,講作者的教授患上漸凍人症,一次偶然重遇作者,教授鼓勵Mitch多探望自己。一開始作者只是當探望教授,但這個教授之前很鍾愛作者,在Mitch求學時期就經常鼓勵作者活出自己的人生,教授見在社會打滾的作者後,向作者講自己對生死、婚姻、關係、原談等的人生見解分享給作者,直至死去。
Tuesdays with Morrie 推出後成為世界各地的暢銷書,後來被翻拍成電影和舞台劇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整本書的重心是活在當下。教授覺得踏進社會的人太過於著重名聲、物質的享受,但隨著年齡增長,名聲、物質會滿足不了自己,只會讓人覺得空虛。而且他認為任何的投資都會出錯,只有將愛投放在人身上才是對的事,「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你自己去愛其他人,貢獻你自己給周遭的社區,去創造一些能夠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只有深厚關係,死後才有人記掛著你;只有親人,在老去時才不計付出的支持你,所以教授將大部分時間放左跳舞、閱讀、散步,還有和家人朋友共聚天倫。
興趣與嗜好
最觸動我的,是教授講到人害怕老去的「假象」。社會普遍對年老有負面印象,越老能力越不足,但教授反而希望老去。當你擁有自己的興趣,就不會嫌自己老去,反而更希望年老,用更多時間、精神去發展興趣。說是這樣說,但興趣難求,要將興趣發展成嗜好就更難。每人總有幾種興趣,令你感受到快樂、有趣的事物已是興趣,我也有興趣,不過像很多人一樣,只是打發時間,沒有發人展成嗜好——願意花上許多光陰、精神去積極從事的事物,與其花精神、時間去研究一門嗜好,倒不如玩玩興趣,反正只是打發時間。但成為社畜後,才體會到上述教授說的東西,人要找到願意全身投入、研究的嗜好,在工餘外才找到生活的成功感、意義,才有「作為一個獨特個體」的感覺,在他們面前,也可自豪說出自己擅長的一面。
不過本書也無法超脫「心靈雞湯書」的「公式」:內容都是常見的雞湯,一些「人生大道理」令自己好像被「啟蒙」了,但沒有提供如何有效作出改變生活習慣的技巧。難怪此書被稱為「鐵路中的暢銷書」,因為這本書適合被工作折磨一天後的社畜,在通勤路上可以遠離社交、工作,暫時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宣洩一下對目前生活不滿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下一個例行的工作天。
發表留言